水经注里的张家口
2022/9/20 来源:不详《水经注》里的张家口
一、《水经.水注》里的张家口
水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县也,北俗谓之比郍州城。
据常文鹏介绍今阳原县城南有战汉时代遗址,范围不是很大;因其距县城较近,破坏较严重;而阳原县城北、南及附近的三分沟村均有大量汉墓出现,县城北关、南关均发掘过汉墓,有完整发掘报告;此外阳原水现在还有,就在县城东边一点,流向、出处与郦氏记载一致。汉代故城通常具有处于两河夹角处的特征,汉阳原县亦不例外恰在这一夹角区域(阳原水和桑干河之间);因此根据方位、考古综合考量,阳原县城南战国、汉遗址应为汉阳原县故城。
水又东,阳原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回水,水自泽东南流注于水。
通过Googleearth鸟瞰推析,东北泽约为今阳原县城南河公园、水泉村一带。
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阳,故此加东也。
揣骨疃村东北约米有揣骨疃城址[1],战汉时代,遗物丰富,为安阳县城的可能性较大。
水又东,迳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流,东北注水。
此“昌平县”当指北魏太和年间所置之昌平县。
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
此处温水至祁夷水间郦道元所谓的“昌平县故城”直至今日依然让无数学者困惑不已;通过爬梳相关文献,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主要观点:
其一是认为此处注文有误;此“昌平故城”并非汉志之故城而是北魏太和年间侨置之昌平县或昌平郡。主要以赵一清、王北辰为代表。其中赵一清认为该故城是指北魏侨置之昌平县但非汉上谷郡昌平县故城[2];而王北辰则结合后文昌平郡条的记载综合考量后认为该昌平故城当指北魏之昌平郡故城[3]。
其二是认为此处注文没有问题,此昌平故城即为汉志之昌平县故城。主要以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为代表;杨氏在注疏本中对此昌平故城进行了罕见的大篇幅详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此“昌平故城”即“汉志之昌平故城”。而《水经注》卷十四提及的易荆水畔的“昌平县故城”杨氏认则认为“即晋志昌平所移徙也”。
第三种观点主要由尹均科提出,他并未否认此处是西汉上谷郡昌平故城,但却认为此处非指东汉昌平县故城,他认为“《水经注·水》中所谓之昌平县故城,亦即在今河北省阳原县境者,此为西汉昌平县”、“今昌平东南之昌平县故城应是东汉者。在论及昌平县沿革时,两汉昌平县应加以区别。[4]”
综合考量上述三种观点,笔者大致有如下论证:
首先,宏观文献层面而言《后汉书·卢芳传》中“芳入朝,南及昌平,有诏止,令更朝明岁。”的记载恐怕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卢芳“入居高柳”(今阳高县城北李官屯村一带)“南及昌平”之方位描述实际上已经告知了我们上谷郡昌平县故城惟有位于此处阳原境内方能称之为“南及”若位于卷十四提及的易荆水畔则只能谓“东顾”了;因此杨守敬、尹均科等的思路是基本正确的,即“此昌平故城即为汉志之昌平故城。”
但赵一清、王北辰等的论证亦不可草率否定,因为北魏所侨置的昌平县(郡)很可能是郡县同治且治所亦可能利用了原汉昌平县故城。
至于尹均科所谓“今昌平东南之昌平县故城应是东汉者”一说;鉴于杨守敬已在疏中对此已作了大量严密论证故此处不再赘述而是姑且存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三种观点均因当时条件所限,局限于宏观层面文献的逻辑推导而未有较确切之考古依据作支撑。有鉴于此,笔者按注文方位、距离等描述,爬梳了相关考古资料,综合考量此处所谓“汉志之昌平故城”约今阳原县丁家堡村遗址[5]。(,河北省文物局)
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
郦道元所指的温汤应为三马坊乡温泉,而离温泉十里的桑干城则是位于今阳原县龙凤坡村东北之黄土城[6]。
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
祁夷水即今壶流河,发源于山西浑源、广灵交界处的石人山一带[7]。
平舒县城故址在今广灵县作瞳乡百疃南堡村西南[8]。(,山西文物局)
平舒县之故城南泽结合Googleearth鸟瞰综合考量约今广灵西洼、稻地村、水神堂附近联袂成片之洼地。
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
“兰亭”初步考证约今广灵县蕙花村[9]。该处汉遗北邻壶流河符合“迳兰亭南”之描述。(,山西文物局)
石门关约今广灵东、西石门村一带。
代王鱼池约为今壶流河水库范畴;此处东北端与代王城镇相去约16.6公里,西北端相去约21公里,基本符合“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
壶流河水库风光
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亭西,西北注祁夷水。
由蔚县城向南15公里左右,便到了飞狐口,谷口北端为蔚县北口村。飞狐关水沿北口村、石荒村、君子疃村一线西北流注入祁夷水。
关于飞狐陉的重要性仅举一例即可知晓:抗战期间,正当阎锡山与日军胶着于雁北时,坂垣师团突然楔入灵丘一带,于是局势急转直下,大同、太原相继沦陷;而这其中的奥妙便是阎锡山的同学板垣征四郎曾亲自徒步勘察过飞狐径这条极不起眼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的狭窄通道。
奇险飞狐峪
奇险飞狐峪摘自龙牙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