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福建地区水利设施的建设成果

2022/9/20 来源:不详

宋元时期福建不同州军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明显差异性。福建山地丘陵众多,水网密布,内陆地区对山地的开发,促使当地修建较多的小型水利工程用于灌溉;而沿海地区平原集中,地势较为平坦,拥有更多大型水利工程。福建水网密布,往来不便,各地修建大小桥梁众多。

宋元时期共修建或修复水利工程数目庞大,也出现了对当地水利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两次知福州的蔡襄,在其任上不但完成对福州境内河渠、湖塘的修复,令其可灌溉怀安县“七千九十四亩”良田,还完善了福州城内河道开挖与疏导,“自清水堰口至兼济门桥南岸”,共修环城河浦14条,使福州城内水道通达,是福建宋元时期少有的城市水利工程。

福州在宋元时共修有湖塘处,其中较大的湖有8处,基本能达到每县一处。湖塘的灌溉面积广,修筑资金多,工程量大,多为官方与民间共同修建与维护。值得一提的是,连江县东湖、长乐县严湖等较大湖泊,多为当地士绅、寺院等舍田为湖。而在实际运作中,湖塘常出现侵耕的现象,多由官方出面阻止,使其退耕还湖,保障灌溉用水。

浦处,多集中在闽县、侯官县、长乐县等临江或临海的县内。陂处,主要修筑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县内,仅福清一县就多达处,其中较大的陂有福清知县简郎所修的石塘陂、宁德僧民共修用于捍海的赤鉴陂、福清知县庄正柔修的天宝陂,天宝陂后更名为元符陂,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辅助灌溉的斗门3处;用于灌溉的小型沟、圳、槽、浿共有66处;潴水用的埭、横、堘等共6处,用于灌溉的水车车头65处。所建水车集中在闽县,水车灌溉面积小,造价低,多为私人建造自用,因此车头也多以人名或姓氏命名。

此外建有坂1处,洋6处,修复渚田1处,沿海县还分布有6处新建港。共修建桥梁处,多为宋时新修,元代建造的桥梁较少,但是修复与重建的桥梁并不在少数,桥梁有半数以上为官方修建,民间修建的桥梁,有富裕民众出资外,也有部分是由僧侣或道士出资,还有一些是官方与民间合资修建。

建州地处内陆山区,境内有多条闽江支流流经,当地所修建水利工程最主要的作用即为引水灌溉与排洪抗涝。建州除了继续维护前代遗留的水利工程外,宋元时期修建的水利类型较为单一,以陂为主。在宋元建州共建有陂处,大多集中在建安县,部分陂为同村村民合资修建,并以村名或是姓氏命名。塘5处,堤、渠、闸、圹各1处。建州水利工程以官方修建为主,大多以地名命名,或直接称之为官陂,也有部分因当地百姓感念修建水利工程的官员,而以其姓名命名。

例如崇安县县令赵因当地水患频发所修建的清献陂气垒石潴水以便灌溉的济川闸,和辅助灌溉的清献渠县令傅雍所修傅公隄,“濒溪民居赖以捍蔽”,后因洪水被毁,元代达鲁花赤捐完者秃首,捐俸禄,并发动“民之尚义者”重修。除用于灌溉排洪的水利工程外,建州在宋元时期所修桥梁数量巨大,共有处,其中宋代所修处,元代修处,大多为民间出资修建,当地民众积极参与修建桥梁,僧、道也是修建桥梁的重要参与者,每县都有2-4处桥梁为僧道出资修建。

泉州位于闽南沿海,州内有晋江流经,各县修筑了种类众多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泉州在宋元时期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尽管数量不如山地地区,但多为大型水利工程,以官方修建为主。共修有湖塘8处,其中所修建的大型湖泊就有三处,有灌溉面积达万余亩的龟湖塘与八千多亩的洑田塘、万家湖。

宋元时期泉州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埭7处,陂3处,浦1处,淮1处,用于引水灌溉的渠、圳各1处。其中晋江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建造历经唐宋,由用于储水的清洋陂、引水灌溉的六里陂和堤海潴水的烟浦埭组成,“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晋江县三分之一农田灌溉仰赖于此。

晋江的天水淮更是利用闸门与水渠,潴水捍潮,“疏三十六涵旁导江流入渠”,灌溉农田。福建地区水系较为独立,因此在宋元时期发展出了较为发达的海运,泉州便是当时海运重要的港口与交通往来之地,开宝三年()永春县令林滂曾凿去马甲、山门、滑石、西涌四处险滩,以便民众出行气此外泉州共修有桥梁处,多数兴建于宋代,元代开创桥梁较少,仅25处,但注重对前代桥梁进行维护和重修。

泉州官民在修建桥梁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最为著名的应为宋嘉祐中太守蔡襄所修的万安桥。原有郡人陈宠于庆历初年修建浮桥,后由太守蔡襄改修为石桥,历经七年完工,“长三百六十丈,广丈有五尺”是第一座海港梁式古石桥,至今仍能使用,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一个里程碑。当地民众独资修建的桥梁有58处。值得注意的是,在泉州,僧侣参与修桥的积极性非常高,修建的桥梁多达51处,僧民合修桥梁有6处,宋代泉州的佛教发展迅速,造桥铺路在佛教语境中的功德含义也促使当地桥梁建造的迅速发展。

漳州拥有福建最大的平原,但因海水倒灌使土地咸卤,难以耕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宋代是漳州发展的一个小高潮时期。宋代漳州修建了湖、渠、港、埭、陂、圳、闸等多种类型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引水灌溉与捍潮潴水。其中较大的湖泊包括龙溪县的东、西二湖,此二处湖泊并非宋代所修建,北宋时将这两处湖泊进行修整,并继续使用。宋绍兴间,郡守刘才邵沿东湖建斗门,使其灌溉可及周边千余亩,而西湖却在绍兴年间“填塞几平”。

漳浦县亦有一处西湖,县令赵师缙“凿湖筑岸并修斗门”,但面积较小,灌溉面积仅有龙溪县东湖的一半。宋元时期漳州所修建的陂不仅有灌溉功能,还用于阻挡海潮侵蚀,广济陂、洋溪陂都使百亩海卤之地成为良田。谢伯宜通过太保陂,将海澄县咸卤之地“始筑成田”,绍兴年间,乡民陈香又“引十都九十九坑水”,用于灌溉,造福沿海居民。这些水利设施在宋代建成之后造福后世,当地官民不断对其进行维修完善,直到明清仍能使用。

除陂之外,漳州修建了许多规模较大的埭用于潴水捍潮,使作物不受海水侵害的同时能够储存淡水,配合渠加以使用,便于平原地区引水灌溉。宋元时期漳州修建桥梁数量较少,仅有36处,其中31处为宋代修建,元代仅有5处,漳州桥梁主要由官方建造,民间建造较少,与泉州相似的是,漳州的僧人也积极参与桥梁建设。其中值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