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柳条编织
2022/8/9 来源:不详过去,用柳条编织簸箕、笸箩、箩筐等手工农具很普遍,这些家什也是农家必备的。就有一些人专门以从事柳条编织为副业,养家糊口很实惠。
每当春季,人们购买一年的手工工具,村子里、集市上叫卖簸箕、笸箩、箩筐的随处可见。过去的怀安县,编织很盛行。然而,眼下却渐行渐远了。
柳条编织的篮子
柴沟堡镇三道台村民高金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十里八村叫卖自己柳条编织的簸箕。高金祥介绍说,柳条编织就是用柳条编织农具,主要有簸箕、笸箩、箩筐等。先说编织簸箕,常说的农具簸箕有两种。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怀安人编织簸箕,皆用柳条,属于第二种。编织簸箕,可以一人编织,也可以全家人一齐动手。全家人齐动手便于切磋技艺,互取短长,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传帮带授徒方式。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柳条,可以就地取材。怀安丘陵广布,崖边、沟底、坡梁等处,天然的柳条,俗称“柳树洼”。柳树长得不高,基本无树干,四周皆为树条,都是天然生成,最适合编织。高金祥说,编织所用的柳条以红柳树最为上等。红柳树,又名桑树柳。是一种灌木。红柳树的茎秆为枣红色的,叶子为墨绿色,叶子非常瘦小,常长在贫瘠土壤。它的茎秆很有韧性,细的可以用来编框,粗的可以当框系,还可以做农民扬场用的叉,也能做耙子(农民用来平整土地的一种工具)。
高金祥强调,柳条分芽条、秋条、蒸条之分。三月割的条子,也就是春季草木发芽时割的条子,皮利容易剥,叫作芽条;六七月割的利皮条子叫秋条;凡皮不利,需要蒸后方可剥下的条子,叫蒸条,这种条子是簸箕条中的上等品,用其制做的簸簸柔韧性强,经久耐用,色泽清白,受人喜欢。在蒸条时火候、湿度都尤为重要,随时要掌握,不可掉以轻心,蒸得太老了,色泽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作簸箕时除了条子而外,还需要麻绳和簸箕舌头。麻绳的粗细要适度,一律要用上品麻捻绳,否则会影响簸箕的使用寿命。大簸箕的舌头长1米左右,宽4至5厘米左右,厚4至5毫米,小簸箕的舌头大小根据需要和材料而定,没有定规。
高金祥指出,编织簸箕的一个最主要工序就是“簸箕舌头”。簸箕舌头要选用树龄十年至十五年的柳树,树干必须笔直。去皮后锯成一米左右待用。然后在郊外无人处自制一个类似土炕的“土炉子”,烧起木炭火,把树干放上去烧烤,烧烤需要火候,不能烤着火,也不能烤焦,要使得树干内部液体汩汩流出,树干发筋、发软且有韧性。然后用墨斗线按照0.5厘米的厚度划好印记,再用利斧沿着墨线劈一道口子,大约5厘米左右,然后用双手抓牢,用力一扯,完整的“舌头”就成了,然后用铁镰或推刨修理美观即可。
柳条编织工艺
编织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铁镰(推刨)、方锥、槽锥、钩针、拨停、绳锤、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铁镰用以刮簸箕舌头,要刮得平整、薄厚适中。也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头要比镰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锥,用于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来缠簸箕沿子。钩针,在簸箕舌头上用来钩绳子;用针是循环往复、错落有致、一气呵成的一整套动作,针脚密疏、缀条粗细平整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拨停,是打绳用的,有的也叫脱螺子。绳锤,用于缠绳,既省力,缠下的绳子松紧又合适。捋篾刀,刮缠沿子的篾子。量舌,用于丈量簸箕舌头上所钻孔眼的距离。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条长短的。还有踏板子、捋篾棒、垫尺和刀子等。编织簸箕时,先将条子装在簸箕尺上,编结一片,叫做结掌子。然后将掌子弓起结角子。结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缠沿子,最耗时间,技术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所以编织簸箕者紧张时一圪蹴就是半天。有时为了结好角子或做好茬子,连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只有这样,才能编成一张成品簸箕。
高金祥说,在农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一张簸箕用得爱惜点可以用人老几辈子,最少也可用十几年。这门技艺的关键就是精益求精。同样的簸箕,有的编织不仅美观而且好使唤,
扬米去糠效果好。至于笸箩和箩筐之类的,编织起来大同小异。关键之处还是在于“针脚密疏、缀条粗细平整”这些基本功。
现如今,柳条编织很少见了,只是偶尔编织一些。特别是簸箕,眼下多数为机械化作业,电动扇车代替簸箕,农家用的笸箩、箩筐也不是很多,况且箩筐和笸箩编织简单,不少人自己就可编织。所以,簸箕逐渐淘汰,箩筐市场需求不多且能自给,簸箕编织的技艺渐次失传。高金祥已经二十多年没有编织簸箕了,编织工具也不完整了,连他自己也感到遗憾。
我很惋惜,也很怅然。这些民间手艺,难道真的要失传吗?而要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田鑫,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张家口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张家口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怀安县诗词协会会长。喜欢散文创作,并多次在全国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