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淮印象淮安师范永远的第二故乡一
2022/6/24 来源:不详?
一九九一年,我考取了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当时,中师、中专和重中是中考录取的“前三类学校”,因为考上中师和中专之后也就意味着“有编有岗”,所以比重中——重点高中也就是县中“吃香”。特别是对急于“跳农门”的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
其实,选择中师并非我本意,但是当时自己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似乎想读中专。父亲征求我的意见时,志愿早已填好上报了。当时,父亲是民办教师,可能觉得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选择做一名公办教师性价比比较高。当时的淮阴市有三所中师学校,分别是淮阴师范、淮安师范和沭阳师范。为什么填淮安师范呢?父亲说,淮安师范虽然不在市区,但是牌子老,建校四五十年了;离涟水又近,来回也方便。
开学之前,涟水被三所中师录取的学生还集中进行了面试和才艺展示,当时,淮阴师范、淮安师范除了普师班,分别还有幼师班、音师班,体师班、美师班。作为艺术细胞极其缺乏的我,成为淮安师范普师班的一员。
录取通知书上特别提醒,开学要带一把镰刀。这让我倍感亲切:小学也好,初中也罢,割草可是我的一项基本功。开学时除了镰刀,还要带一些行李,以前一直走读,家里也是好好准备了一番,装了两个蛇皮口袋。父亲还特地带我到涟水百货大楼,花了四十五块钱给我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双皮鞋——万里皮鞋。行李多,坐车去报到肯定不方便——可能也是为了省钱,父亲、我还有门口大哥三人,骑着两辆二八大杠自行车,从涟水保滩出发,往南从十堡过废黄河,进入淮安境内;经徐杨,走两淮路,顺利抵达淮安师范门前的东长街。
当时的东长街是一个小商品市场,人气很旺,繁华一时。中午,我们也没舍得去饭店,就在东长街的路头上找了一个路边摊。我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老淮安的辣汤——海带丝、豆芽、千张等混合在一起煮的汤,盛好撒点辣椒酱和大头菜丝,感觉味道还不错。父亲似乎觉得只喝辣汤不够档次,特别是还有门口大哥,那可是客人,就从旁边的冷菜摊上买了半只盐水鹅,味道真是美极了。
走进淮安师范的大门,道路两旁高大整齐的法国梧桐分外惹眼,学校建筑古朴和现代风格并存。灰砖灰瓦,饱经风霜,民国建筑风格的校舍不由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报到时,热情的九〇级学长接待了我们。当时的淮阴市有十三个县市区,我们班四十四名同学分别来自这十三个县市区,当然,各县市区的人数不尽相同,我们班涟水籍学生一共五人。接待我的是涟水老乡左学长,他现在在涟水县杨口小学任教,前几年我参加“双随机”检查和“城乡联谊”时在杨口小学和他见过几次。
左学长帮我把一切安顿好,带我到校园里转了一圈: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音乐楼、食堂、大礼堂、医务室、宿舍、行政楼……然后,他又带着我——手牵手到淮安市区走了一圈:新华书店、人民剧场、邮局、镇淮楼、文化宫……
这里,我感受着小城的繁华,领略着古城的风采。
这里,将开启我三年的求学生涯。
这里,我永远的第二故乡。
“你在,我们在”,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