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新平堡,一个远离了现代都市喧嚣暗淡
2023/2/8 来源:不详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一个远离了现代都市喧嚣、暗淡了历史刀光剑影的地方
[年9月8日(周四)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镇新平堡]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新平堡是山西也是天镇县最北端,东与河北怀安县、西和北与内蒙古兴和县交界,是人们所说的“鸡鸣听三省”之地。这就是新平堡,一个远离了现代都市喧嚣、暗淡了历史刀光剑影的地方。
据史料载,战国时期赵国就在这里修筑延陵古城,历代均有沿袭,明嘉靖二十三年(年)明朝军队在此筑新平堡,并驻分守参将,隶属于大同镇,由其统辖保平、平定、桦门、平远四堡,即后世所称新平路四堡。
清顺治三年(年),天成卫与镇虏卫合并;雍正三年(年),改称天镇县,属山西大同府,此后天镇的区划名称再无变更。“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这句话就成了新平堡人的骄傲。
明长城纵贯于堡城西面和北面,为明代宣化、大同两镇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兵马经常南下侵扰争战之地。因此明嘉靖二十五年(年)修筑了土堡,派兵驻守,为新平路驻地。
隆庆六年(年)堡城重修并包砖,设有东门和北门。北门名镇虏门,东门称迎恩门。城墙周长3里,高3丈。
明《三云筹俎考》载,新平堡内设参将署、守备署,驻新平路参将1员,新平堡城守备1员,中军、千总、把总共7员,驻有援兵营官兵人,马骡匹,老家营官兵人,马骡58匹。平常储粮石,草束。
当时,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新平堡分守长城18里,边墩27座,火路墩16座。参将管辖新平、保平、平远、平定、桦门五堡。到清朝,战略位置依然不减,仍为新平路驻地,设参将署、守备署,驻参将、守备、驻马战兵、步战兵、守兵名,马90匹。
新平堡于明嘉靖三十年(年)三月,开设马市,和北方蒙古族游牧部落鞑靼进行茶马布匹等交易,但当年十一月就停止了。隆庆四年(年)农历九月在新平堡西1里许马市口和蒙古游牧部落俺答恢复贸易,俺答被封为顺义王,牧民以牛、马、皮张、金银和明朝商贩交换布匹、茶、绸缎等,明朝廷也从中买骡、马补充军用。新平堡既是军戍堡寨,也是边境贸易的一大处所,相当繁荣。
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在新平堡中央修建了玉皇阁一座,也就是现在的这个玉皇阁,为明代典型的正方形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
明清之际的新平堡,建有庵、庙、寺、祠、阁、殿等20多处,释、道、儒乃至明教(白莲教)神殿,堪为边塞文化集中城镇之一,又兼有四百余年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贸易史,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城镇之一。
新平堡既是军戍堡寨,也是边境贸易的一大处所,玉皇阁下十字相交的道路,至今仍是车水马龙,道路两边的明清建筑商铺林立,走在新平堡的街上,依然听到阵阵卖货的吆喝声。
特别是北街,虽街面仅两步宽,但两边店铺有几十家,原先这里曾有兴隆昌、永和成、中源永等十几家铺面,不少古老的店铺建筑大都被改建或正在改建,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仅存永和成布行一间,窗户上的木窗棂仍古色古香。
过去,长城内外的物资在这里交换,其重要性相当于现在的“广交会”,当时不仅每年有阴历七月初三到十四的年度大市,还有每月的月市和小市。而今,我们置身其间,恍若重回明清时代,令人生出今夕何夕之感。
新平堡历史上驻军多且来源杂,大江南北的军户兵丁于此成家立业,繁衍生息。随后商贸交流繁盛,成为多民族、多姓氏聚居的地区,所以,常住人口中光姓氏就有多种,其中不少国内罕见,如善、苍、富、底、原、仲、郎等,是个真正的“百姓村”。
如今新平堡村有多户,2多人口,虽然姓氏众多,但堡里人却不分你我、亲如一家,在长期的演变中,各个家族相互联姻通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