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解析远去的边塞文化文旅张家口
2022/9/15 来源:不详北京皮炎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怀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贸流通重地,也是古茶道的重要阶段。
这是一个多民族血缘融合的地方,是晋冀蒙三省交合之地,满汉两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华夏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结合,形成了怀安独有的民俗风情。
蜿蜒的70华里明古长城、古城堡、瞭望台、烽火台、敌楼等历史古迹,见证了怀安丰富的古边塞戍守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朝代更迭,一代代怀安人塑造了丰富的边塞生活文化。
据史书记载,怀安夏、商时期属冀州之城,到了周朝则属幽州,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共分三十六郡,怀安属上谷郡。
怀安是民族战争的多发地,自西汉时期起就常有匈奴骚扰,汉武帝开拓疆城时,怀安便是抵御匈奴的战场之一。大将卫青出上谷鏖战匈奴,威震边关;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此大战胡虏,功勋卓著。
从年全国文物普查,怀安发现了战国时代文化遗址开始,考古学家们对怀安进行了系列的挖掘考察,在怀安境内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地址、原道新石器时代工具石器制品,也发现了彩陶等手工艺制品,揭示了怀安人类活动的文明起制。
怀安为多战争地带,一直是个人口匮乏的地区,为了战事需要,也是为了地域的发展,怀安曾大规模进行移民,补给人口。
据史料记载,在元末明初,由于水灾、旱灾和连年的战争,使得中原一带人口大量削减,特别是“燕王扫北”时期,河北山东一带造成了村庄十之八九被毁,民村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无人村。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大规模移民,从山西洪洞移来大批民众对冀州一带进行填充民力;明王朝为了巩固江山,加强了军事防御,在修补长城,关隘,烽火台的同时,又征集民众掘壕为堑,夯土为垣,甃砖砌石,在洋河、洪塘河两岸修城建堡,竣工后派兵把守,以保京畿安全。
洪武二十三年,费千户所,立怀安卫。怀安城、左卫城、柴沟堡及其所属的一座座城堡,正适合这一军事需要,以卫城为中心分屯列戍,并抽调南直与山西官兵驻守。
洪武二十五年,因旧城垣严重破损,又规制狭小,不利于驻守,故在城西十里的高明夷旷之处营造新城,竣工后移卫于怀安新城,戌兵镇守。
怀安城是一座“土筑城垣,砖石包甃,以方为形,四出有门”的城堡。
城周长米,高11.7米,底宽10米,顶宽6.6米,城周筑外口敌台24座,里口铺台50座,城顶外沿筑有1.66米高雉堞,共设垛口个。有四个城门,东为“迎恩门”,南为“永安门”,西为“思惠门”,北为“宁朔门”,城门顶部都建有三间二层城楼,城门外部都建有45米的方形瓮城,城四角建有二层角楼四座。
左卫城,原名万全左卫,与怀安城同时修建。
周长米,高10米,底宽9米,顶宽6米,有城楼4座,角楼4座,城洞四门,并围以瓮城,东日“恩”,南曰“水安”,北门“水兴”,西门失落无考。城头雛(chú)堞(dié)均置有瞭望口、射击孔和镜炮出眼。
明正德九年(年),鞑左卫城墙入侵,田园尽毁,庐舍为墟,城池西北悉遭破坏。嘉靖时,将卫城西、北垣收缩聚拢,舍旧营新。新卫城周长米,仅留开两门——东门和南门(考虑军事防务和军民用水问题,城开两门,军事防御上便于集中兵力古人建城)。
怀安城和左卫都处于山间盆地,四面群山环护,形成天然屏障。两卫城又都在东西驿道和南北商道集汇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从军事上讲,可“南屏幽燕,北镇九边”。洪塘河水自南向北流淌,两岸土地肥沃,灌溉比较方便,是军事防守的重要条件。
在修建城堡的同时建筑瓮城。
瓮城环抱城门,面积1亩。它是城门防卫的延伸,高墙深沟,常常是攻守城门的激烈战场。考虑到战争的相互配合,一般情况下,瓮城城门与主城门不能相对,都将两城门做成90°角,在其右或其左拐角面出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城门的防御功能,在防守中有回旋的余地。东、西瓮城门面向南,而南、北瓮城门则向东。
县城柴沟堡,最初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年),置边防营垒,围筑土垣,建堡城雏形,为了提高卫城的综合防御能力,又在怀安城和左卫城周围修在建了屯兵堡城。
永乐二十一年,蒙古阿鲁台入边,明成祖御驾亲征,在西洋河驻师三日;时年五月,西阳河修建城堡;成化十年展筑,万历三年甃砖,并建成楼两座,角楼四座,城门增至四个,设参将驻守。
明朝循元制,管理兵民实施万户府,每府辖10卫。县境置怀安卫和万全左卫,设卫指挥等员。每卫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个百户所,统领人,每个千户所统领人,每个百户所统领人,而每个百户所又管辖两总旗,十小旗(每小旗10人),在怀安县逐渐形成三个军事防御区——
南川以怀安城为中心,周围设有前所堡、后所堡、左所堡(清末废除)、右所堡、中所堡,在洪塘河两岸设有第一百户所(今北头百户和南头百户),第二百户所(今二百户),还有朱家屯、张玘屯、张家屯、山旗屯、第三堡等屯兵之地。
东川以左卫城为中心,周围建有第一百户所(今景泉堡),第二百户所(今二堡子),还有胡家屯、第四屯、两旗屯、刘家堡等城堡。
西川以柴沟堡为中心,周围建有南忻屯、沙家屯、渡口堡、西阳河、水闸屯、李信屯、西湾堡以及东沙城、西沙城等城堡。同时,在洋河两岸按序列建有一至十屯(现在第五、第七、第八为万全县所辖)。
到明正统年间,全县共修建城堡40多座,并在怀安城、左卫城、柴沟堡、西阳河设守备4员,城守都司1员,千总1员,把总13员,戍守卫所城堡置官兵员,民兵(屯田卫所将士的亲属)员,营马匹,加上补修长城36公里,烽火台座(设守瞭官兵员)。
全县城堡林立,犄角相望,鼓角相闻,层层相辖,相互照应,形成较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起初,掘土为垣,工事比较简单,城堡建得都不大,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实际上是一座大营房。后来,有的城堡军防扩大了,堡内人口增加了,就向城外扩展,形成“关厢”。
关厢又称关城,就是城外的小城。通常关厢也设城防,只是城墙比原城池要低矮和简陋些,兼有扩展城池范围和增强防卫的双重功能,如柴沟堡,渡口堡,西洋河都曾进行过展堡,渡口堡的西关就是扩展后关厢的遗迹。
城堡建成后,由晋、鲁、豫等省前来民壮自卑军械,连带随军家眷一起定居屯堡,团结防边。官吏军士实行屯田制,都司卫所的兵卒,十之七防边,十分之三屯田,以保障军队补给。屯田兵卒平时种田,一旦有战事,立即拿起武器投入战斗,这种亦耕亦兵的边防体制,使得防边共识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和稳定。
时光荏苒,经过几百年的朝代更迭,
怀安渐渐退出了边塞防兵的领域,
而遗留在这里星罗密布的古关隘遗址,
和一直流传下来的边塞民族文化,
滋养了洋河两岸的怀安人民。
祖辈留在血液里的拼搏向上,克勤克俭的美德,
孕育出了一辈又一辈的优秀人才,成为了各朝各代的国之栋梁。
来源于怀安文化旅游
河北张家口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