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黄酒
2022/8/9 来源:不详黄酒,也称米酒,属于酿造酒,酒精度一般为15度左右,香气浓郁,酒体甘醇,风味独特,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低度酒。
童年,外祖父隔三差五带我到村里的黄酒作坊品尝黄酒。每次喝一小碗,我的“酒兴”刚勾起,外祖父却说,“不可多贪,要醉酒的”。那时候,我根本不晓得醉酒的滋味,只是觉得不够尽兴。
黄酒
其实,我的童年能够喝到黄酒,是因为外祖父是黄酒作坊的师傅。年纪稍大一些,我跟着外祖父成天到作坊溜达,对制造黄酒,看出了些门道,加之外祖父疼我,总认为我聪明,还希望我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就时不时给我介绍制作方法。制造黄酒很简单,所用原料主要就是当地的黄米。所谓“黄米”,黍子去皮后,就是黄米。另一样重要原料是“大曲”。所用工具有锅灶、大缸即可,另外有碹窑用于“制曲”。先准备好黄米,一般为两斗半,一斗是37斤。然后将黄米倒入铁锅熬粥,直至锅内的“粥”类似“面心糕”,即可停止。然后用“拐子”(类似于铁铲)开始搅拌,等到看不见米粒停止,冷却后加入“大曲”,准备发酵。一般而言,1斗黄米加入两个半“曲子”。按如此比例,发酵即可顺利自制黄酒。
外祖父偷着告诉我,“制曲”是关键技术,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绝技”,不可外传别人的。要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自家的“绝活儿”就不灵啦。当时,我似懂非懂,但外祖父如此说,令我更加觉得其中的神秘。外祖父所说的“制曲”就是制作“麦曲”。麦曲是将破碎的小麦踩成方砖型。然后入房(碹窑即可)培养,让其繁殖糖化菌的,培养期间最高温度一般控制在60度左右。它为黄酒提供各种酶类,主要是淀粉酶和蛋白酶,促使原料中所含的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水解;同时在制曲过程中形成各种代谢物,以及由于这些代谢产物相互作用产生的色泽、香味等,赋予黄酒酒体独特的风味。
酒坊酿造黄酒
制曲的经过大致为:先准备材料,包括酵子(农村蒸馒头用的非市场上出售的成品酵母)、小麦、豌豆、麻叶、曲模、新鲜麻绳。然后将小麦、豌豆用清水淘洗干净,去除杂质,然后摊晒晾干。再将晾干之后的小麦、豌豆在老式石磨上碾碎,取面和麦仁两部分。随后将酵子事先用清水浸泡数小时之后,加入破碎之后的小麦搅拌均匀,以能用手用力捏成型为准,不可过干或过湿。接下来,在曲模底部纵横铺上麻绳,然后均匀的铺上麻叶,以6到7层为宜,选取较大的叶子垫底。再下来,向曲模内装填原料,每装填一层都要用力按压,使得经过搅拌的小麦原料能够挤压密实,大曲的厚度以10cm以下为宜,不可装填过厚。最后就是放入曲模中封装了。然后,把曲模放入“曲房”,在最上面均匀的铺上麻叶,通底部,以内部原料不露出为标准,在捆绑麻绳过程中要尽量拉紧拉实。然后,把“曲房”封闭。曲房有特制的火道,从外面放柴草加温,一般温度达到30度左右,停火;接下来,如此反复加温几次,一般3天左右,“大曲”就制好了。
外祖父强调,制作好的“曲子”应该是全身白色,如果略带发红、发黄就是火候不到位。有了“曲子”,然后与“黄米粥”混合,放入大缸发酵。大约三、四天后,将其取出放入用生白布做成的大口袋里,然后把大口袋(其实不太大,也就三十斤左右)放在制作豆腐“过渣”的架子上,用木杠挤压流出来的就是“黄酒”。一般情况,一斤干黄米可自制三斤黄酒,每斤黄酒也就几毛钱,很便宜,但是很上讲究,是招待贵宾的上等酒水。
就这样,在外祖父潜移默化的介绍中以及实际品尝黄酒的过程中,童年的我就基本掌握了酿造黄酒的技术。后来,黄酒作坊停产了,外祖父也老态龙钟了,但是仍然叮嘱我,千万不可把酿造技术“外泄”出去。外祖父坚信,将来还要自制黄酒。遗憾的是,外祖父没有等到再酿造黄酒,就与世长辞了。已经长大的我,哭得昏天黑地,想起与外祖父喝黄酒长大的童年,伤心到了极点。
黄酒
时光荏苒,打外祖父去世以后,一直无人重开自制黄酒的作坊。眼前浮现出我童年时与外祖父在黄酒作坊喝黄酒,制黄酒的情景,心中好不伤感。但是,这些都成了过往烟云。
忽地,我有了一个念头,自制黄酒虽然成了历史,但这门技艺应该流传下去,这应该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失传!想到此,我有了一种力量,一种责任去传承下去,同样也是在圆外祖父未了的“夙愿”,传承黄酒酿造技术,我责无旁贷!
田鑫,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张家口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张家口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怀安县诗词协会会长。喜欢散文创作,并多次在全国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