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产业,河北怀安县东房子村这么干澎湃

2025/3/26 来源:不详

<

进入河北张家口市区附近最大的草莓采摘园——东贵西富采摘园,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里地处怀安县东房子村,距离张家口市区仅半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明显。在村支书刘世林的带领下,东房子村经济展现出旺盛活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振兴。0

01

振兴产业要找到致富带头人

东房子村历史上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发展得不如人意,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村支书刘世林之前做煤炭生意,收益不错,好几次想辞去村支书职务,专心做生意,但村民就是不答应,他只好留任,后来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既然辞不了就好好干吧,当村支书,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刘世林有了“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想法。年前后,村里实施新民居工程,部分村民住上了二层小楼,但没有产业支撑,生活并不好过。

刘世林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产业的转型发展。由于前几年村里的蔬菜大棚发展得不好,村民疑虑重重,他就带着大家到保定、昌平等地考察,最后决定发展草莓产业。村民没有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

“只有自己先做起来,让村民看到好处,他们才跟着一起干”,刘世林先自掏腰包30多万元建设了两个暖棚种植草莓,当年就收入10万多元。试种两年后,销路逐渐打开,大家看到了收益,纷纷加入发展草莓产业。

02

振兴产业离不开政策扶持

农民致富有想法、有干劲,同时也离不开政策支持。恰逢扶贫开发项目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东房子村农业园区遇到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年,在扶贫项目支持下,村民建一个暖棚可以得到5-6万元的补贴资金,另外还可以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政策的支持帮助村民解决了启动资金缺口问题,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

“有政策支持,有人带着干,为啥不跟着干”成为村民的口头禅。就这样,东贵西富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37户发展到户,园区暖棚由22栋发展到栋,面积扩大到亩。

年,市财政局投资多万元建设一座多平米恒温库,硬化园区道路2.8公里,建设一座蔬菜交易市场。年,县水务局投资70万元,为园区打了两眼机井,建了一座水塔;县农业局投资40多万元为园区建设了技术培训场所。这些政策的支持改善了东房子村的生产条件,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03

振兴产业要以市场导向为基础

东房子村从产业发展之初就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瞄准城市对生态农业和休闲采摘的巨大需求,结合自身蔬菜种植经验,以及附近采摘园空缺的有利时机,发展了草莓采摘产业。

为跟上市场的步伐,每年村里都组织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近年来引进了甜查理、红颜以及“白雪公主”等市场销量好、口感好的新品种。近期,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东房子村组织外出学习了立体栽培技术,计划推广立体种植模式,增加收益。

同时,为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村里邀请北京市、河北省农科院的专家,培训绿色草莓的种植技术,邀请外地种植大户驻村传授种植经验。

东房子村还十分重视市场宣传,每年草莓上市时都在张家口各大媒体宣传推广,举办“草莓节”“采摘节”等活动。目前,东房子草莓采摘园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和绿色蔬菜采摘基地,每逢节假日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说:“发展草莓产业算是选对门路了。”

04

振兴产业要有好的经营模式作保障

园区成立之初建立了以村集体为主导、农民经营为基础、合作社统一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成立了东贵西富蔬菜合作社,统一为园区服务。由村委会协调,合作社流转了亩土地,其中本村土地亩、邻村亩。按照统一土地调配、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采购原料的“五统一”原则,建设草莓采摘园。为保证生态种植,园区内统一了种植规程,全部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

合作社还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组织致富能手外出参观学习、邀请科技人员驻村技术指导、帮助村民购买有机肥料、进行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等,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了附近大量游客观光采摘。

在村集体的带动下,农民有干劲、致富有盼头。每个暖棚由农户负责经营,品种选择、营销模式都由农户自己确定,既降低了雇工成本,又提高了管理效率。一个棚每年收益平均6-7万元,一户一个暖棚即可实现脱贫致富,有能力的村民还可以经营2-3个棚。刘世林说:“现在农户间形成相互比拼的良好氛围,比谁种的好、收益高。”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赚租金,土地流转费用为1元/亩,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在园区打工赚薪金。“大统一、小分散”的经营模式,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其他问题的前提。东房子村在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加强了美丽乡村建设,每年都有新变化。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道路、整齐的房子、二层的小楼,路两旁种植了松树、皂角槐、龙爪槐等景观树绿化环境,50盏太阳能路灯静静护航,文化墙、文化广场蓄势待发。“不能随意丢垃圾,户内垃圾不出门”的村规民约,让村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洁员公益岗位的设置,让村内保持干净、整洁。

产业兴旺了,村民有活儿干、有钱挣,乡村充满了活力。东房子村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以产业振兴引领生态美、农民富的振兴路,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编辑校对:张琼文崔筱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