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市口万里长城话马市
2022/11/7 来源:不详马市口村,怀安县渡口堡乡一行政村,元末明初(年左右)建村,《怀安县志》记载:因设马市而得名,亦为重要隘口。到明朝中叶,鞑靼与明朝通好,万里长城做马市,马市口闻名塞上。
一
马市口,因设马市而得名。追溯其马市渊源,其历史由来已久。
古代冷兵器作战,取得战争胜利必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兵,另一个是马,兵强马壮才能获胜。能够获得良马,最合理且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固定市场交易,马市随之而诞生。纵观中华历史,从秦汉以来,以长城为界,形成以中原地区农耕为主的汉族政权和北方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双方虽然有短暂的和睦相处,但整体上纷争不断。因此,获得良马而作战马,是历朝历代各个政权首要的问题。
马市口
西汉时期,曾与匈奴和亲,“通关市、厚馈赠”,少不了马市。后又一度设立马城县,据史料记载,与“出产杂色马”有关。宋辽时边地设立榷场,进行贸易,更少不了马匹交易。明朝时,鉴于马市口在长城沿线其重要战略地位,故此在马市口里修筑西洋河、柴沟堡、渡口堡等城堡。随着蒙古鞑靼与明朝通好,长城沿线战事基本平息,边境安宁,一派和平共处的繁荣气象,万里长城做马市,曾经的险关隘口,都开放成了交易市场,马市口作为重要的隘口,成了包括马匹交易在内的贸易集散地。
过去,村中有一棵百年大柳树,据说是拴马桩,当年称“大囫囵”,这里挤满了准备交易骡马的生意人,周围是大大小小的的车马店。直到民国年间,这里的骡马交易还十分繁荣,南北客商纷至沓来,大小的客店十三家,餐馆、茶馆异常红火。为了满足南北客商的胃口,美味佳肴自不在话下。
二
吃遍三江,饮尽四海。生意人走南闯北,对于“吃”颇有讲究。于是乎,偶然中有必然,马市口的“一窝丝”脱颖而出。
一窝丝饼
这“一窝丝饼”也成为了“怀安三宝”之一,饮食文化的代表。据说在清光绪年间,“一窝丝”烙饼店的掌柜郭生堂和一家姓刘的同期开店,两家在生意上竞争激烈,都想以一技之长压倒对方。有一年从怀安南川来了个外地做工的,人称陈大师傅,会做一种特殊的烙饼,用上等白面、麻油做成三尺长的拉面,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形状就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从此郭家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店主郭生堂亲自动手学习绝技,在掌握要领和诀窍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一窝丝”烙饼创始人。
“一窝丝”烙饼制作精细,做工考究,在选料、水温、和面、切面、拉面及时间火候上都很有讲究。刚出锅的烙饼油晶晶、黄橙橙,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香喷可口,是家庭和单位迎宾待客的上等食品,流传至今。
三
诚然烽火非民意,毕竟和平是主流。长城,作为战争的产物,演绎的是刀光剑影和王侯更替的历史。马市口,作为长城的重要关隘,无数次的烽烟,让民生涂炭,但永远阻止不了人民和平的潮流。至今,马市口还流传着“三娘子三过马市口”的传说。
马市口长城
“三娘子”,可与汉代的王昭君媲美,其巾帼英雄的故事,不亚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一样脍炙人口。三娘子,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达汗妻子,年,她力劝俺达汗休兵罢战与明朝和好,在边境设立“互市”,于是才有了长城沿线11个马市通商贸易,明朝封俺达汗为顺义王,三娘子封为忠顺夫人。据说,三娘子亲自主持互市,所有进出关口者均须携带由她亲自签发的文书方准通行,还时常视察马市交易的情况,史载:“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三娘子为了蒙汉和好,忍辱负重,先后嫁给俺达汗祖孙三人,为民族融合和和平事业,功不可没,堪齐王昭君。
如今,马市口,已经失去了昔日马市的作用,但其地处边塞,背靠长城,曾经的故事,不该遗忘。